□本報記者 程文雯
  7月22日,68歲的謝惠仁斜抱竹琴,手拿簡板,大步走上成都順興老茶館中央的舞臺,唱起自己新編的竹琴唱段《成都美》。短短3分鐘,他就用地道的成都話將成都的美食、美景和名人數了個遍。
  四川竹琴起源於唐代,原是道教在民間勸善傳道的樂器,後又在唱詞中加入了英雄傳記、歷史故事等內容,曾在巴蜀地區廣為流傳。改革開放以後,這門“老腔老調”的曲藝變得餘音漸稀。不過,在老一輩藝人的堅守下,這門古老的曲藝如今展露出一絲新的生命力。
  堅守舞臺,傳統唱段流傳至今
  目前,我省能夠表演傳統唱段的四川竹琴藝人僅剩謝惠仁和羅大春兩位。
  謝惠仁是四川竹琴省級非遺傳承人,師從著名竹琴藝人楊慶文。從1964年拜師學藝算起,已有50年藝齡。“我從小喜歡聽竹琴,當年生活條件差,我一邊在工地上當泥水匠,一邊在成都市曲藝團跟著老師學。”謝惠仁回憶說,那時,他每天跟著楊慶文到五一茶社演出,掙錢養活自己的同時,也愛上了這門古老的曲藝。
  1966年,成都市曲藝團被解散,謝惠仁被分派到成都市歌舞團演歌劇。此後,他還跳過芭蕾,拉過二胡,彈過吉他。“當時說竹琴是封建時代遺留下來的東西,不讓教,也不讓演。”不過,謝惠仁一直沒有放棄。“趁沒人的時候,就偷偷拿出來唱兩段。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敢光明正大拿出來演。”
  但此時,喜歡竹琴的人卻越來越少。“跟那些流行音樂相比,竹琴太枯燥了,沒人願意聽,更沒人願意學。”同門師弟羅大春也是四川竹琴省級非遺傳承人。上世紀80年代,他開始四處跑場。為了讓竹琴有機會上臺,他動了不少腦筋。“我一般先唱歌、演小品,讓觀眾認可我這個演員,然後再抱著竹琴上臺唱十幾分鐘,時間也不長,觀眾也能接受。”
  而謝惠仁開始試著在竹琴表演中一人分飾多角。在他的代表作《水漫金山》里,白娘子、許仙、小青、法海……所有的角色都由他一人表演,除了傳統的唱、念、打,還有螃蟹步等舞蹈動作,亦唱亦演的新式竹琴一時大受歡迎。
  2003年,張藝謀到成都拍攝形象宣傳片。在成都市文化局的推薦下,謝惠仁抱著竹琴走進了拍攝現場。雖然只有短短幾秒的配音,卻給他不少啟發。他開始創作新的竹琴唱段《成都美》,用地道的四川曲藝講述成都故事。
  新生力量,復歸傳統的80後90後們
  今年2月14日,羅大春收下7名年輕人當徒弟,“大部分都是80後、90後。”羅大春高興地說。
  80後李陽,是四川廣播電視臺主持人,同時也是成都哈哈曲藝社副社長。2010年,他在洛帶第一次聽到羅大春表演《三英戰呂布》後,便從網上找到羅大春的竹琴唱段,放在手機里每天聽。“上班聽,下班聽,睡覺聽。聽得入了迷,幾乎忘了流行歌曲的旋律該怎麼哼,腦子裡全是竹琴。”
  2013年左右,李陽開始跟羅大春學習竹琴。“接觸了才知道竹琴有多難,經常練到手指紅腫,也打不出竹琴的節奏和音律。”不過,一次次的練習並沒有磨滅他的興趣,反而讓他越發熱愛竹琴。“只要能一直摸著它,一直哼著它的旋律,對我來說就是一種享受。”
  跟李陽一起學的,還有同在哈哈曲藝社的鄧麒麟。今年24歲的他玩數碼、組樂隊,是個1990年生的小“潮人”。不過,這些都不妨礙他愛上竹琴。“其實只要靜下來欣賞,這門藝術真的很美。”
  小師妹朱紅葉今年只有9歲,父親朱長貴師從著名金錢板表演藝術家鄒忠新。在學習竹琴之前,她已經學過金錢板、清音等不少曲藝。如今,小姑娘已經能完成不少竹琴唱段,還經常獨立上臺表演。
  從2010年開始,羅大春開始走進校園,教娃娃們打竹琴。2011年,他和四川大學附屬實驗小學清水河分校的學生們共同表演的音樂竹琴《傳承》登上第三屆國際非遺節的舞臺,“回去以後全校學生對竹琴的興趣高漲,好多娃娃都吵著要學。”羅大春覺得,這些年輕人能喜歡竹琴,說明這門古老曲藝還有生命力。“我現在就寄希望於下一代,希望竹琴能一直傳承下去。”
  (原標題:四川竹琴:小荷再露尖尖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02chrsm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